時間: 2019-07-23 | 作者:夜漁 | 來源: 半月文章網 | 編輯: admin | 閱讀: 次
△ 關注夜漁,“一起讀書,一起成長” △
作者||夜漁
每天一小時讀書
幾個月前我學習了一門課,這門課的核心是講心。
在常人看來,講心有些虛,像是在忽悠人,因為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,但是實際上心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。
舉個例子,當因為生活所迫需要我們去做一些我們不想做的事情時,通常我們很難做好,原因就是我們只是身體在做,但是內心是抗拒的。身心不一,做起事來就會缺乏動力,就沒有想要把事情做好的那種渴望。
一個人分為兩部分,身體和內心。身體在做,內心不想做,我們就會覺得特別累;身體沒有在做,內心卻非常想做,我們就會覺得特別糾結和苦惱。
這樣的情況在職場中很常見,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目前做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,所以就會糾結應不應該辭職換一份工作,每天這樣按部就班的上班,身體在做著這份工作,但是內心卻并不想做。
還有一類人,他們的內心想法是想要創業,但是父母希望他們安心的做一名公務員,為了滿足父母,他們只能放棄自己的創業夢,可是這并不是他們想要的,于是就會不斷的在內心糾結和苦惱。
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,上述的幾類人都有一個特點,那就是他們過的并不快樂。
身心不一,其實不僅僅做起事來會缺乏動力,同時也會降低我們的幸福度。
2000多年前,亞里士多德曾提出一個大家都會觀察到的現象:人最想要的是“快樂”。
那么,對于一個人來說,什么才是真正的快樂呢?
根據不同人的現狀,有人會說真正的快樂是有錢,也有人會說真正的快樂是自己想要什么就會有什么。總之,每個人對于真正的快樂理解都是不一樣的,但是實際上每個人想要的真正的快樂其實都是相同的。
1961年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賴為真正的快樂做了一個定義,他提出了一個名詞叫“全心沉浸的心流”。米哈里認為心流就是人們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種心理狀態。
你可能有聽過這樣的故事,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忘了吃飯,甚至有人連續三天沉浸在一件事情當中,不吃不睡一點感覺都沒有。
這就是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進入了一種狀態,他們非常享受這種狀態,一般人是很難理解的,會認為這類人就是瘋子,其實對于他們來說,他們是真正快樂的,這就是所謂的身心合一。
也就是說,當一個人將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就會擁有某種心流,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以及充實感。
米哈里曾做過一項研究,他訪問了1000多個人,詢問了他們什么事情能夠讓他們快樂,在總結了所有的回復之后,他發現了五個共同點:
1、這些事情是人們自己選擇的;
2、這些事情要求專注;
3、這些事情既不缺乏挑戰性,又不會挑戰性太高;
4、這些事情具備清晰的目標;
5、這些事情能夠很快得到回饋。
可能有人會說,以上總結的這五點簡直就是廢話,起初我也有這樣的想法,這樣的總結有什么意義?問題誰都知道,但是解決的方法呢?沒有方法,說這些又有什么用?
的確是這樣,但是今天這篇我們的主題是說身心合一,我們先要搞明白心對于我們的生活和事業有多么重要,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逼迫身體去做一些事情,我們終究是很難把事情做好的,同時內心也不會感覺到快樂。
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之后,我們再去探討:如何讓自己做選擇?如何讓自己做事的時候更加專注?如何讓事情既不缺乏挑戰性又不會挑戰性太高?如何制定清晰的目標?如何讓我們所做的事情很快得到積極的回饋,讓我們做起事來更加的有動力?
全站搜索